第一部分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
一、 指导思想
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,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以及学校第九次党代会精神,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,以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工作为重点,通过五年的奋斗,学院各项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、实现新目标。
二、 基本原则
1、坚定不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。以立德为根本,以树人为核心,紧紧围绕“学生、学者、学术”构建符合高等教育规律、体现新时代特征、具有化学与化工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,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,持续增强教书育人、教学指导、研究引领的育人合力。
2、坚定不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。进一步加强学科平台建设,为学生培养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;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,为提升学生培养质量提供高水平的师资队伍;继续坚持学院的人才培养特色,即教师教育特色鲜明、学生实践技能突出、科教融合,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。
3、坚定不移走开放融合发展之路。在专业建设上,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,新增中外合作专业,提升国际影响力。开展产学研合作,对接社会需求,组织引导开展实质合作,借势、借力、借智汇聚更多的办学资源。放大格局,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域战略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,提升服务社会能力,争得社会支持、赢得社会声誉。
第二部分 战略目标、发展思路和主要指标
一、 战略目标
参照学校“十四五”时期事业发展指标,化学与化工学院“十四五”时期战略目标是:到 2025 年,学院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社会服务等显著提升,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取得突破,师资力量显著增强,学科平台力量达到国际先进、国内一流水平,科研水平显著提升,办学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,在省属高校化学学科中有较强的影响力。
二、 发展思路
锚定学校第九次党代会确立的奋斗目标,坚守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,聚焦工作重点,创新思路举措,在学科建设、人才培养、师资队伍建设、教学科研等诸多方面推动化学与化工学院高质量发展。
一大主题。突出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,在学院发展的目标设计上对标高质量,在发展理念上体现高质量,在发展方式上转向高质量,在办学上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,实现质量更优、本色更亮、特色更强、水平更高的内涵式发展。
一个重点。以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取得突破为重点工作,在专业建设、课程建设、师资队伍建设、平台建设等诸多方面提升学科现有水平,为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。
三大突破。围绕提升核心竞争力,聚焦重点领域,在国家级平台、国家级人才、重大/重点标志性项目和成果上取得新突破。
三大战略。一是坚持创新兴院战略,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,在办学的各领域找准突破口,大胆尝试创新,实现办学质量的整体提升;二是深入实施“人才强院”战略,分类精准引才,凝练学术方向,建好学术团队,坚持绩效导向,全面激发人才贡献度,全面改革人才工作机制,让人才队伍大起来、活起来、强起来;三是进一步实施“合作办学”战略,拓展国际化视野,推进中外合作办学。开展产学研合作,对接社会需求,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,增强学科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。
三、 主要指标
化学与化工学院“十四五”事业发展主要指标
一级指标 |
二级指标 |
“十四五” 发展目标 |
学生规模 |
本科在校生(人) |
1900 |
硕士在校生(人) |
300 |
人才队伍 |
专任教师总数(人) |
120 |
博士学位教师比例 |
90% |
新增国家级人才(人) |
2 |
新增省部级人才(人) |
6 |
人才培养 |
新增国家一流课程、教材(项) |
2 |
新增省级教学成果奖(项) |
2 |
新增省部级教改项目(项) |
5 |
新增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(专业学位案例库)(个) |
2 |
新增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产教融合示范基地(个) |
1 |
新增省优秀硕士论文(篇) |
4 |
新增国家级/省级学科竞赛获奖(本科生) |
20 |
新增国家级/省级学科竞赛获奖(研究生) |
10 |
科学研究 与服务社 会 |
新增国家级科研平台(个) |
1 |
新增国家级重点项目(项) |
1 |
新增省部级科研平台(个) |
3 |
新增省部级科学技术奖(项) |
5 |
五年科研经费总数(万元) |
2600 |
顶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(篇) |
30 |
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与战略举措
一、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
1、大力引才育才
截至2020年年底,化学与化工学院现有教职工126人,其中国家高层次人才3人,泰山学者4人(2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; 2位青年泰山学者),省级优青5人。但“十四五”期间,学院将有近10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退休,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科研骨干不足,尤其是国家级人才欠缺,需大力引育高端人才,预计十四五期间,引入青年博士30人左右,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-2人,全面提升师资力量。按照“大师+学术骨干+创新团队”的建设思路,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,完善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机制、教师发展机制和评价机制,营造引才、聚才、育才、用才、爱才的良好生态。
2、创建高水平创新团队
遵循“集中力量、突出重点、协同创新、带动整体”的原则,以项目为载体,围绕学科带头人配备学术平台、建设科研团队。吸纳青年教师加入科研团队和创新团队,促进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迅速提升。
3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
将师德教育摆在教师培养首位,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,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水平。在人才引进中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,对新入职青年博士,除了考察其业务水平、从师素质外,其思想政治、品德学风也是重要的考察内容。建立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,充分发挥督导委员会、教学委员会、教授委员会等组织在师德建设中的作用。
4、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
加强以教研室或教学团队为基本,以专业、课程或课程群、实验教学中心为拓展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。支持教师开展教研活动,推动教研活动常态化、规范化、制度化。教研室主任选优配强,充分发挥教研室主任的带头作用,实施学院督导、领导班子、教学委员会、教研室主任听课制度,实施辅导员老师“进班级、进课堂”制度,强化辅导员与一线教师的沟通交流,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。加强教学质量监测评估,尤其是青年博士的教学质量,做好同行评价、督导评价、学生评教的三方联合评价制度,并将评价结果纳入职称评审、评奖评优等评审过程。
二、 全面提升本科教育质量
1、提升专业内涵建设。做优做精优势特色专业-化学专业,对于升学率低、就业率低、学科实力弱的专业,进行调整甚至停招。完善以通识教育为基础、专业教育为根本、素质教育为拓展的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。全面推进“思政课改革创新行动”,加快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,推进在线课程平台和在线课程建设,优化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或课程模块,拓展适应研究型、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资源。加大专业课程整合力度,积极开发专业选修课、研讨课,逐步增加此类课程学分比例。
2、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。加强实践教学软硬件建设,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;新增5-10个省内重点中学作为师范生实习基地;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,促进教学管理精细化;深化课堂教学改革,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;推进科研项目与教学活动相结合,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;强化教改项目过程管理,培育高质量教学成果。
3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。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,严格学分与学时的对应关系,精细设定内容与环节,拓展实践教学渠道,打造校地、校校、校企共建共享的交互平台,不断提高实践教学在人才质量提升上的贡献度。
三、构筑卓越研究生教育体系
1、分类别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。结合学位点和学校特色,分类别分层次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。化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突出科研创新和学术研究能力养成,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注重提升研究生职业素养、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。
2、实施研究生素养能力提升工程。优化课程体系,紧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,联合科研院所、行业企业等共建特色课程,开展课程教学方法、教学内容改革,打造3-5个优质课程(案例库)。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类课程改革力度,逐步采用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、项目教学、行动学习、模拟教学、实践考察等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方式。实施研究生素养能力提升资助计划,资助研究生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、高层次学术和专业技能竞赛,开展学位论文创新、综合素养提升等活动。
3、实施开放融合协同育人工程。强化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,与高水平科研机构合作,开展基础性、战略性和前沿性科学研究,产出高水平成果。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,推动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,围绕产业关键技术、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实践研究,建立产业(行业)导师制度,建立产教融合育人联盟。扩大对外开放,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,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/科研院所开展联合培养、合作科研、实验室共建、学术交流。
4、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。重点在课程学习、实习实践、学位论文开题、中期考核、学术成果评价、论文评阅和答辩、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完善相关制度,加强质量监控。制定学业和学术能力分类评价考核指标体系。加强学风建设,把学术道德、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作为必修内容纳入培养环节,健全预防和处置学术不端机制。
化学与化工学院
2023年9月1日